什么是地台?
地台 platform 大陆上自形成以后未再遭受强烈褶皱的稳定地区。曾称陆台。1885年由E.修斯提出。在地槽地台学说中,地台是与地槽相对应的地壳稳定构造单元,以含有未变质的沉积盖层区别于地盾。 编辑本段结构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,即由基底和盖层构成。基底由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的巨厚已变质的沉积岩系与火山岩组成,构造复杂,一般遭受过较强的区域变质作用。基底岩石建造序列属地槽型。盖层由震旦纪或寒武纪以来的沉积岩系组成,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000~2000米,未经受区域变质作用。其沉积物组成地台型建造序列。盖层与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触。 编辑本段特征 地台的主要特征有:①形态上呈等轴状,面积一般超过数十万平方千米,地貌反差小。②沉积建造多由高成熟度、分选良好的浅海或陆相地层组成,厚度不大但分布广泛,地层成席状体,对比性良好,有石英砂岩建造、粘土铁质建造、碳酸盐建造等。③岩浆活动微弱,以大面积的陆相溢流玄武岩为特征。④构造变形弱,多发育短轴背斜和盆地;⑤盛产石油、煤等能源和其他沉积矿产。 编辑本段内部单元划分 地台内部按沉积盖层的发育及变形情况可划分出 3种次级构造单元:台背斜,是地台上的相对隆起区,盖层厚度小;台向斜,是地台上相对坳陷区,盖层厚度大;台褶带,是地台上构造性质相对最活动的带,地层厚度大,其中并可出现线状褶皱和断裂。 按照褶皱基底的形成时代,地台可划分为古老地台和年轻地台两类,前者指地台的基底在前寒武纪时已经形成。但是由于年轻地台基底形成时代晚,盖层相对不发育,有些甚至还未出现盖层(如喜马拉雅),在中国称之为褶皱带,地台这一术语只用于古老地台。 地槽地台学说认为地壳的演化规律是由活动转化为稳定,世界各地的地槽不断回返成为地台就体现了这种演化。但是中国的许多地台在古生代的稳定阶段以后,中、新生代期间重又活化。地台活化、地洼学说等理论就是试图解释这些现象的。 编辑本段关于房屋装修 地台是钉在地面做起来的一块台体。榻、几、案、床、炕甚至蒲团也可以看做是地台。室内设计的地台一般都在20厘米之内,实木、实材、布艺、藤、竹子、苇席、玻璃等都可以制作。目前,地台大多采用木龙骨、轻体砖和轻钢龙骨搭建。 床作为地台 在室内空间需要确立明显不同的风格,而其他立体化的隔断如玻璃隔断、布帘隔断、墙体隔断等不适合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兴建地台。如在一个大空间中,想分隔成3个区域,采用布帘等区分方式可能会导致光线暗淡时,就可考虑兴建地台,将部分区域中间垫高,达到分隔空间的目的。“相比其他的隔断方式,地台造价低,不破坏空间的通畅性,且不影响采光,很容易使空间的主副获得强调。” 地台的形式则因房间和位置而定,可出现在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。此外,地台可以是各种几何图案,方的、圆的、一层、两层、三层等,形式自由,组合多样。除分隔空间外,地台还具有储物功能。 编辑本段应用广泛营造氛围 地台的第一作用是区分空间。在客厅和餐厅一体的空间中,如果起一个地台,可以从尺寸、高低、形式上对客厅和餐厅进行划分。而在一个没有阳台的落地窗客厅中,如果做一个地台,既可以在地台上休息,还可以晾晒衣物,营造一个休闲的角落,与客厅的风格有明显区分。 最重要的是地台可以因势利导,营造氛围。如茶室、书房、棋房等,使用地台可从视觉上很好地营造出相应的性质和氛围。地台还可以免受潮,对水汽起阻挡作用。在潮气很重的水泥地做一个地台,有利于身体健康。但由于地面不平,地台对老人和小孩存在潜在伤害,而且相比其他隔断,地台的空间分割力度不是特别强烈。 编辑本段实用为本注意细节 兴建地台不能光看效果,而要考虑实用功能,注意目的性。业之峰精品设计师孙蕾认为,地台大多数时候还是用于喝茶、休闲等娱乐场所,居室内要慎用。“如果家中有老人和小孩,难免会发生磕碰,对他们造成伤害。而地台对接中很容易出现卫生死角,难以清扫干净。” 董迎春也认为,在确定地台的存在很有必要后,地台设计要十分注意细节。“防止卫生死角的出现、对接地带进行绿化、鹅卵石或者灯带的处理都需要设计师精心布置。”设计中很重要的原则是要以人的使用、安全和舒适为本。首先是布局要合理,符合人性化设计,并且使用要方便。如上地台的空间不能太过狭窄,并要做好防滑和地台边缘位置的安全防护。可在竹子、石材等材质的地台蒙一层布或毯子等布艺材料,起到防滑的作用。另外,还可在地台的边缘放上绿色植物、楼梯或者栏杆对边缘进行遮挡,防止摔倒等情况。 另外,地台尺寸不能太高。董迎春认为,如果家中有老人,地台高度一般不能超过16厘米,一般在15厘米以内。如果地台过高,可以考虑两级台阶。而一个综合空间内不要出现多个地台。“如果地台过多,不仅业主走路和居家生活比较麻烦,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,并会撕裂空间。”